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 评论 资讯 财经 华人 台湾 香港 历史 社区 视频 新加坡 德国 荷兰 滚动

德国华人教授:中德应联手抵制“逆全球化”

2017-03-20 10:13:5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海外网3月20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在中德科教合作中活跃着一个特殊的小群体——在德国高校任教的华人教授,他们在两国间科教合作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智力加油站”和“搭桥落实人”的角色。

十年前,德国华人教授协会成立,为中国和德国教授们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直接对话搭建起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目前协会成员已超过50位。这表明华人学者在德国学术界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德国华人教授协会会长、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终身教授辜学武近日接受采访,他认为中德两国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德应联手抵制可能出现的“逆全球化”趋势。

辜学武教授。(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记者陈磊 摄)

谈研究 著作成为大学教科书

辜学武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现为信息管理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任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终身教授兼任全球研究中心主任,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德国社会科学领域获得德国最高级别教授(C4/W3)的华裔科学家。

辜学武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儒家文化的普世性问题,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亚太地区能源安全和欧亚关系,共发表四部专著,三部合著和近一百篇论文。其中《国际关系理论导论》已成为德国许多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的推荐教科书。

他说:“写这本书时,一方面汲取了许多美国先进国际关系的理论观点,同时也糅合了很多欧洲的学术理念,再加上把东亚地区的相关素材也融入其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广泛的学术体系。相比于传统的欧美国际关系理论,这本书的层次更丰富,有诸多新颖之处,在德语区大学被广泛采用,颇受欢迎。”

该教材于1999年出版,2010年再版,2018年将发行第三次修订版。辜学武教授还半开玩笑地说,由于印刷数量少,该教材目前是“脱销”的状态。

谈项目 协会向智库机构方向发展

辜学武教授表示,协会成立的初衷是推动中德高校间的合作。政策和民间的支持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教授间的合作,因为他们是具体合作项目的落实主体。没有教授间的实质对接,其他都是空谈。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便通过成立协会的方式,将在德国的华人教授群体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交流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及教训,分享成果,共同推动中德高校交流。

他补充道,是实实在在的需求催生了这个平台。成立之后发现,光华人教授间的交流依然不够,还需要加强和中国项目相关的德国教授交流,于是在协会成立3年后打造了“中德教授论坛”,在中德两国轮流举办,每年一次,今年的论坛将于5月份在斯图加特召开。

这个论坛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除了教授、大学校长外,中德两国负责高校国际合作的政府官员也会参加,倾听教授们的意见和建议。“中德教授论坛”是一个非常开放、专业性强、能见度高的平台,每次会议的规模在40至50人,呈现出一种同事间交流的融洽氛围。未来希望将这个论坛打造成一个品牌,向智库机构的方向发展。

辜学武教授目前还兼任上海同济大学国际关系智库的战略顾问,帮助和支持同济大学打造全球第一流对德研究的智库。

他积极推动德方主导的全球研究中心落户上海,这个项目将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有助于整合中德高校人文社科领域的全面合作。他表示,这个研究中心是一个汇集精英的卓越平台,如果成功,将是中德人文交流机制方面的一个突破。

谈学术 做学术很有意思令人满足

辜学武教授介绍到,华人教授协会拥有一个非常团结的理事会,一有事情大家首先进行沟通,迅速达成一致,然后分工把事情办成。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办好每年一届的“中德教授论坛”,该论坛每年由一个协会理事统筹策划和准备工作,会长的职责是负责协调,关键是发挥好各个成员的能动性,把事办好。

他说,协会就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各位教授有着共同的背景、诉求和希望,相互信任,协同合作。大家除了有着起良好的同事情谊,更建立起深厚的友情。通过协会这个平台,大家群策群力,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网络力量。

要在人文社科领域有所建树,辜学武教授认为需要摒弃干扰和诱惑,耐住寂寞。因为人文社科成果有时需要十年磨一剑,甚至二十年磨一剑,如果没有相当的定力很难坚持下来。“在本科学习阶段我便横下一条心,专心学术研究。因为做学术很有意思,每天都在充实自己,令我有满足感”。

协会部分成员与国侨办王晓萍副主任(右四)和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冯海阳(左四)合影。

谈两会 不认同贸易战预判 中德迎历史机遇期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主要经济体政策走向及外溢效应变数较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中国应做好应对更加复杂严峻局面的充分准备。

辜学武教授接受《欧洲时报》专访时,解读“更加复杂严峻的局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深化内部改革突破发展瓶颈

辜学武表示,内外的挑战对中国经济形成双重夹击。中国面临国内经济转型的挑战,从外向型、粗放式发展模式向以内需为主导、高端制造的转型还在进行中。由于涉及广大普通民众的基本保障,大量过剩产能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消除,这也是今年中国经济增速调低至6.5%的原因之一。

欧盟依然呈现低速增长的态势,无法成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而美国特朗普政府认为美国在全球化中成为“相对输家”,所以未来势必在国际经贸交往上讨价还价,这也将给中国出口带来困难。

双重的压力下,中国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释放内需。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经济工作部署中,也着重强调了“改革”这个关键词,继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让民营经济在国有垄断领域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一带一路”这个抓手,与“京津冀一体化”和“长三角经济区”等国内战略相结合,尽可能地消化过剩产能。

贸易战两败俱伤谁都承受不起

辜学武说,特朗普上台之后,面对各种“贸易战”的威胁论调,中国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沉住气。在全球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我不相信中美间会真正地打贸易战。

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它无疑将极大影响中国的外贸型经济,真的打起来,美国也将深受其害。特朗普是一位聪明、精明的商人,他深知贸易战对谁都没有好处。

美国民众也不愿承受贸易战带来的巨大代价,会对政府形成相当的牵制作用。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理论及威胁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目前来看是一种“谈判加码手段”,目的是实现美国自身国际的收支平衡,同时让中国在美国产品准入和市场开放等方面做出让步。

两会期间,王毅外长在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时,总结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三个鲜明的特征:先进性、开拓性和稳定性。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开放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辜学武表示,中国外交所坚持的思维和理念可圈可点。在落实时,需以切实可行的具体项目及公共服务来带动双赢。以“一带一路”为例,可以看到中国非常强烈而良好的意愿,但同时也要与沿线国家做好利益分享,让合作伙伴感受到被公平对待。理念落实为项目时,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和技术人才,国际公关人才也极为重要。

中德两国间需消除误会深度合作

辜学武认为,中德两国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一些因素也影响了两国更深层次的合作。

首先,中德合作将迎来更多、更好的机遇。中国和德国是全球主要的贸易顺差国,同时成为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攻击目标。中德联手,在抵制“逆全球化”方面有可能迎来历史性机遇。

其次,中德两国在密切合作的同时,也存在不信任的成分。德国一些企业认为在中国受到“不公平待遇”,在市场准入、国家采购、智慧产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相当忧虑。而近年来,中资企业在收购德国优质、高新技术企业时也遇到相当障碍。双方应该携手努力,加强沟通,消除误会。

再次,在大数据时代,应将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精准对接作为两国合作的重中之重。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产业方面,中德以及美日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各有所长。在数据保护和保护标准制定上,中德两国可以更为积极地做出承诺,加大谈判力度,达成实质协议,从而占得先机。尽早促成《中欧双边投资协定》推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辜学武强调,看待和发展中德关系,应站在中欧关系的高度和抱以全球视角。

责编:李瑞辰、樊小菲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