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 评论 资讯 财经 华人 台湾 香港 历史 社区 视频 新加坡 德国 荷兰 滚动

中国金融专家在德国:适应中德差异寻找共同利益

2017-01-25 09:43:33来源:参考消息网 字号:

参考消息驻柏林记者王勍1月24日报道 “2016年对我和家人来说是充满变化的一年,今年则让我们充满了期待。”春节前夕,在德国留学工作十余年的文亚对记者说。

文亚是北京人,2004年赴德留学,2011年在海德堡大学应用数学系研究生毕业。之后留德工作,担任大学讲师,研究助理。后来进入一家全球前五十强的德企担任资深分析师。现任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能源金融研究所研究人员。

“2016年,我和妻子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把我们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到国内。我离开公司回到大学的研究所,开始更多关注国内的行业动态。妻子也调整了自己的工作重心,更频繁地来往于中德之间。”

文亚告诉记者,他有很多中国朋友都成功融入了德国社会,有不错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选择长居德国;但他和妻子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基于对个人事业生活的考量和对德国社会的观察。

“我从事的是能源金融行业,关注的是能源环保话题。这个话题在当今中国尤为重要。”  “另外,我妻子从事的是中德文化的对接工作。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中线规划已经将中国内陆和德国的杜伊斯堡连接在一起,这对她来说也是极大的机会。未来她会更频繁地因公来往于中德两地。”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双方父母的年龄也越来越大,”说到这里,文亚显得有些动情,“我们一年才有机会见一次父母,每次只能相处半个多月。德国不是移民国家,并不具备把老人接来养老的条件,所以只能是我们向老人靠拢。”

文亚工作后一直居住在德国前五大城市,这里晚上八九点过后街道静得像空城一样。德国人似乎天生就不擅长娱乐生活,最大的娱乐便是下班后约几个朋友在酒馆聊天看球。

除了适应这种安静的生活环境,文亚认为,在德国更需要去适应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如何处理东西方的文化和认知差异,并用这种差异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文亚在大学任教时,还在招生委员会工作,当时一些中国学生问他:应当如何更好地适应德国的留学生活?他的回答是:尽量多和德国人交朋友,主动去结交德国人,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这样,时间长了你自己就会形成一个观念,即在完成一个任务时,德国人会怎么处理;你如何在了解对方利益需要时,协调好各方的利益。

刚刚进入能源金融行业工作时,文亚有时出差开会、做调研。几百人的会场聚集了来自欧洲同行业的各路人马,而他常常是当中唯一的亚洲面孔。要把自己的研究结论和成果介绍给欧盟官员及德国党派首脑,还有行业同事,并不容易。

“作为一个外国人,你如何让对方相信你的结论是对他有益的,是可以被采纳的,这不仅仅取决于你的工作内容,还取决于你在和对方交流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让对方觉得你们之间是否有共同利益,你们是不是在用同一种语言说话。”

在德国工作生活多年的文亚对德国社会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察。他告诉记者,德国尽管在中国人眼里具备很多优势,比如工匠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思维方式等等,但这些优势正在被中国快速追赶。他说,德国在战后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一跃成为欧洲的领导者;但年轻一代德国人没有过过苦日子,很容易把自己国家的优势看作天然的基因。

“我的观察是,很多德国人因为这种天然的优越感而闭目塞听,不愿接受,甚至不愿承认其他国家在一些方面比德国强。这种情况不仅在德国老百姓中有,就连我在研究所的知识分子同事中间也有。比如,我的同事会调侃美国的社保制度,法国的无政府主义,甚至英国的餐饮。我相信中国在很多方面超越德国只是时间问题。”

责编:李瑞辰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