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谋求连任胜算大 十次访华助力中德合作

2016-12-27 09:46:39来源:中国网 字号:

中国网新闻12月27日讯(记者 戚易斌)在传统政客希拉里败选,一位带有“民粹主义者”标签的候选人当选美国总统后,西方世界出现了一种呼声,要求德国总理默克尔接过即将离任的奥巴马的担子,成为西方世界的领袖。

2005年11月,默克尔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并在2009年和2013年的大选中成功连任。在长达11年的执政中,她曾带领德国在国际舞台上重现辉煌。但如今,她与德国被汹涌的难民潮推到风口浪尖。现年62岁的默克尔,丝毫不怀疑自己身上的重担,在连任三届总理之后,她已决定明年再次参加议会选举。

“铁娘子”谋求连任胜算大

默克尔向难民开放德国边境的决定招致了部分选民的怀疑,在201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她一直试图重新赢回这部分选民的支持。她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在地方选举中受挫后,默克尔甚至表达了对当初制定的难民政策的悔意。

尽管难民危机的出现让默克尔饱受抨击、创伤累累,但她仍然大有希望赢得明年的选举。德国《明星》杂志一项最新民调显示,德国公民中有59%支持默克尔2017年再度代表执政联盟参选总理。

在默克尔执政期间,德国经济飞跃发展,不仅工业实力得以恢复,而且公共财政稳健,失业率保持低位,这是她的几位前任从未实现的目标。

德国媒体《时代周报》在题为“除了默克尔,还有谁呢?”的文章中写道,尽管有德国选择党(AfD)和难民危机的出现,德国基民盟对于默克尔此次参加第四次大选的决定表示轻松,因为缺少竞争者。文中还指出,甚至包括默克尔的一些批判者都是支持她的。

默克尔参选的决定让欧盟各国松了一口气,在欧盟内部,她被视为欧洲政治剧变时期稳住阵脚的磐石。最近几年,欧盟领导人一直依靠默克尔和德国来帮助解决欧洲的问题,不论是难民危机、希腊纾困还是英国退欧。

十次访华助力中德合作

2016年,默克尔两度来华,一次是6月时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与李克强总理共同主持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一次是在9月时出席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这让默克尔自就任德国总理以来的访华次数达到了十次,是西方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任内访华次数最多的领导人。德国《明镜》周刊如此评论:默克尔对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对中国那么关注。

执政以来,默克尔积极推动中德两国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推进双边互信合作不断深化;她努力提升中德良好的经济和贸易往来,让两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她高度重视中德科研教育合作和青年交流,有力促进了两国在科技创新和教育文化领域的共同发展。她还致力于加强中德在国际议题上的合作,双方在应对欧债危机、反恐、伊核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今年6月访华期间,默克尔接受了南京大学向其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表示,作为国际著名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默克尔以卓越的勇气和智慧为国际和平与合作、为推动中德两国关系友好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默克尔在致辞中说,“重大的挑战呼唤可靠的伙伴关系。德国想成为中国的可靠伙伴。”

中德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交往,体现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现在,中德两国正在致力于“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对接,加强创新合作,工业和技术的融合,已经走向未来。

欧洲时报》的评论文章称,中德关系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无论是双边关系发展需要,还是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所迫,都要求中德两国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共创“双赢”,这事关世界政治和经济稳定的大局。

德国接棒G20峰会

2017年的G20峰会将由德国接棒。默克尔希望同各国领导人一起,继续寻找应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恐怖主义、难民流动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面对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美国、日本等国试图使用强力的货币宽松摆脱困境,产生各种负面外溢效应,而德国主张通过创新和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面对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重提贸易保护主义、英国退欧等一系列 “逆全球化”、民族主义崛起等趋势。德国政府希望在担任G20主席国期间,明确反对这一趋势。其口号是“塑造一个相互连通的世界”。默克尔表示,历史证明,后退、闭关锁国从来都是有损无益。她说,德国认为G20承担着应对全球化最急迫挑战的任务。“我们必须从这些向后退的发展趋势中吸取教训,要坦言存在哪些问题。”

德国任G20主席国期间的任务有三大支柱:一是确保稳定;二是构建未来;三是承担责任。默克尔的经济顾问罗勒用三个词概括了议题框架,分别是“复原力”、“可持续”、“责任感”。罗勒说,中国在担任主席国期间提出了包容性增长方案。如何从根本上确保包容性增长,以及如何确保全球化最大化地惠及到世界各个角落,将继续在德国G20会议上成为讨论重点。

作为2017年德国G20主席国智库之一的德国发展政策研究所所长梅斯纳表示,中国担任主席国期间留下了丰富的政策和行动议程。对于德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落实。

责编:李瑞辰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