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期结束!中德经贸关系为何遭遇寒流?

2016-11-07 09:47:36来源:海外网 字号:

海外网11月7日电 据开元网报道,虽然天气一天天转冷,到访北京的客人依旧络绎不绝:从到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缅甸国防军司令敏昂莱、国民党主席洪秀柱,这些来宾大都使用了“严寒中的温暖”、“天气冷心热就好”的说法,烘托友好的交往氛围。

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的东方旅程就没那么舒服,德媒直接形容他遭遇“冷空气”,更有许多外媒几乎将此渲染为一场“中德外交风波”。

4.jpg

德国联邦副总理,经济部长加布里尔访华

为什么会有“中德外交风波”这种说法呢?

中德之间正在投资领域进行较量,简单来讲就是两句话:

中国认为德国在搞贸易保护主义。本来说好的中企并购德国半导体企业爱思强(Aixtron),却因为“美国警告称中国可能将其用于核项目”,导致并购搁浅。

而德国指责中国在搞贸易保护主义。德国说自己在中国投资遇到更多障碍。甚至有德媒打出了“投资之路更崎岖,在华德企愁更愁”的标题。

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为在华德企“鸣冤”

行前,加布里尔就拿出要为在华德企“鸣冤”的架势。他在媒体撰文称:德国要力促欧盟设立投资审查,来自中国的投资尤其要重点考虑;还以市场经济地位相威胁——“如果中国想得到市场经济地位,就应当表现得与之相符。”

5.jpg

中国外交部书面抗议是否属实?

据德新社报道,德国代表团到达前一天,中国外交部召见了德国驻华公使艾睿斌,转交了一份对德国因美国干涉叫停爱思强收购案的书面抗议。对于类似说法,中国外交部未予肯定或否定。

“与中方产生争执”之说

据“德国之声”报道,“按原计划,加布里尔应该与高虎城一起出席周二举行的德中经济委员会会议,但两人均没有在会议上露面。”并以此推测加布里尔“与中方产生争执”,简直要酿成“外交风波”的节奏。

加布里尔被逼回应“访华遇冷”

加布里尔被逼得只好出来回应“访华遇冷”的说法:有传闻说是政治原因取消(出席),实际上是会谈超时,我们开放、深入、坦率地交流。在困难问题上,特别能看出真正的友谊和伙伴关系。

高虎城与加布里尔共同主持了会议

据凤凰网记者边驿卒查证,中国商务部网站的新闻显示,11月1日,高虎城与加布里尔共同主持了中德经济合作联委会第16次会议。这与外媒的说法并不一致。

6.jpg

高虎城与加布里尔共同主持会议

中德经济合作联委会第16次会议内容

从会谈的内容来看,双方的发言体现了相互理解,恰成一个有趣的对照:

高虎城表示: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外资管理制度改革,为来华投资的外国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也希望德方为赴德投资的中国企业创造公平、自由的商业氛围。

加布里尔说:德方一如既往地欢迎中国企业扩大对德投资,也希望中方进一步改善德国企业关注的市场准入条件和投资环境,处理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和中欧在钢铁贸易领域的争端,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增长注入动力。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答记者问

问:德国副总理加布里尔日前在德媒体刊文称,中国正以获取关键战略性重要技术为目的对德企进行投资和收购,但欧洲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却受到阻碍。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答:“我们注意到德国媒体的有关报道。我想指出的是,中欧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也不相同,但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我们欢迎和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没有改变,愿为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国内外投资者营造一视同仁、公开透明的良好投资环境。同时,我们也鼓励中国企业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精神,按照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惯例,在遵守当地法律的基础上开展对外投资合作。“

7.jpg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

中德贸易投资数据

中德贸易额2015年高达1630亿欧元,几乎占到欧盟对华贸易的1/3。

据贝塔斯曼基金会周三发布的一项研究,今年上半年,中国在德国的投资增加了200%。

据安永咨询公司发布的信息,2016年上半年,中国投资者对德国企业的投资额跃升至108亿美元,接近过去10年总投资额的两倍,其中,中国投资者共收购或参股37家德国企业,今年以来在德国完成收购交易24桩。

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道出现实

乍一看似乎是中国企业大举“买下”德国,但中国驻德大使道出了现实:相较于美国及欧洲在德投资并购,中国无论从数量,还是金额上并不突出。让我们困惑的是,德国内为何对美欧对德投资并购不持任何质疑或忧虑,对中企却要强化审查,并试图从欧盟层面加以限制。

德方基于技术的担忧

今年6月,美的对德国机器人制造企业“库卡”展开收购攻势以来,加布里尔和德国籍欧盟委员会委员厄廷格等官员都曾表示忧虑,他们担心对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的先进科技由此被转移到中国。

8.jpg

库卡公司被视为工业4.0的领军者,这是该公司会打乒乓球会造椅子的“黑科技”机器人。

德国籍欧盟委员会委员厄廷格的偏见

这些偏见会以辱骂的方式表现出来,上文提到的厄廷格在上月底参与一次企业家会议时,对中国出言不逊,他称中国人长着“眯缝眼”,是“狡猾的狗”,他在解释后一个词汇时声称:中国人就是非常聪明,他们能准确地看到欧洲的技术优势在哪里。他们怎么赶超呢?他们来这里买下自己无法赶超的技术。从另一方面讲,欧洲公司面临巨大障碍。

9.jpg

厄廷格

厄廷格这样的言论遭到德国舆论的猛烈批评。中国外交部也指出“有关言论反映出了某些西方政客根深蒂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希望这些人能学会理性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懂得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但这位厄廷格很可能即将担任欧盟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的副主席,拥有更大职权,也可能对中国产生更大影响。

用事实击破这些优越感和偏见

11月2日,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德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支持贸易自由化,反对保护主义》,非常清晰地论证了中企并购的益处:

事实是,迄今中国在德大多数投资和并购为德国经济带来诸多好处,比如双方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优化了经济结构;被并购德企的管理层和工会普遍给予支持,职工权利得到保障,增加了劳动岗位;德企开拓了中国市场,增加了订单;很多中企与德地方政府和社会区建立了良好关系,承担社会责任,获得良好评价。有些人担心的劳动岗位外流、技术被盗、人去楼空等现象并没有出现。

双方出现一些问题和摩擦很正常,双方应冷静看待。中德互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双方应通过协商、谈判解决问题,而不应未同对方事先协商、单方面造成既成事实或单方面采取行动。这不是真正对待伙伴的应有方式。

中国推行电动汽车份额

另一边,“明镜在线”和《南德意志报》近日均关注中国推行电动汽车份额的做法,称“吓呆了德国车商”;《柏林报》也关注德中经济关系,称中国是“难搞”的伙伴。

10.jpg

中国前所未有般激进地朝着推广电动汽车的目标挺进,"明镜在线"近日一篇文章在开头说。文章表示,北京计划出台相关审核机制,拟定电动车份额,以促进电动汽车的销售,而这种做法"将汽车工业置于压力之下"。

文章写到,中国工信部公布的草案文件提出,自2018年前,车商必须让其电动汽车销售量达到总销量的8%,而这一数字在2019年和2020年,还将进一步提高至10%和12%。如果达不到该份额,车商就要减产。

"尽管目前细节还不清楚,汽车行业内已经满是担忧。毕竟,电动汽车的研发起步得比较晚,而其销售状况也远不像政客们期望的那样。"

《南德意志报》也报道称,德国车商对于2018年就开始施行的新规"感到惊恐"。

中国是"难搞"的伙伴?

《柏林报》周二(11月1日)就德中经贸关系发表评论文章,称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了一个"难搞"的伙伴。

11.jpg

文章提到,德国政府"让中国投资者吃闭门羹的做法,释放出错误信号"。"即便全球化现在就像腐肉一样不受欢迎,但德国仍从开放市场中获利最多,其中也包括企业收购。"

"政治界在太长时间里无视国际变化。中国早就在积累资本,收购浪潮何时袭来,只是时间问题。德国联邦政府本应该出台一部投资法,公平、透明、符合欧盟规范地保护重点企业,而非歧视来自世界某个特定地区的投资者。"

此外作者也表示,在华德企所面临的经济障碍已经存在了30年,而德国政府对中方在太长时间里"太过客气"。"但是,这里的主要责任在于经济界。他们不情愿地顺从着,因此错过了在德国对于还是门槛国家的中国具有谈判砝码时,一起与德国政府联合起来向北京施压的机会。而如今,中国已经完全是攻不破的强国姿态。"

10月31日到11月5日,德国副总理、经济部长加布里尔访问中国,在此期间,希望中德双方能在平等、开放、诚恳的态度下进行沟通,并能妥善处理好彼此之间的“摩擦”,达成进一步共识,在未来成为更好的合作伙伴。

责编:李瑞辰、郭妍汐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