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遏制中国投资的企图受到顶尖经济学家的批评

2016-11-04 10:58:18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于文】“德国遏制中国投资的企图受到顶尖经济学家的批评”,据英国《金融时报》3日报道,德国政府经济政策高参“五贤人”周三向总理默克尔提交年度报告,建议“应对中国投资商进入德国持开放态度”。报告还特别指出,如果禁止中国企业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和半导体制造商爱思强,将不符合欧盟法律。“德国之声”称,正在访华的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加布里尔3日“放缓语调”,承认中国市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全开放。

  “经济五贤人”专家小组成立于1963年,正式头衔是“评估总体经济形势的专家委员会”,是德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高参。现任主席是位于埃森的莱布尼茨经济研究所所长施密特。这次的经济评估报告名为“改革的时代”,长达536页。在关于中国投资的部分,报告认为,“中国投资者越来越频繁收购德国企业的活动往往遭遇疑虑,但是即使缺少互惠对等、其中一国表现出保护主义,允许资本自由流入的那个国家仍然会得到好处。”报告称,出于对自由贸易的理解,德国政府要求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市场无疑是正确和值得赞扬的,但即便是单方面开放市场也并不会带来损失,因为追加投资自然会提高生产力以及提高工资。

  “德国之声”称,“五贤人”中的大部分还认为,担心中国投资商只将目光盯在高科技产业上,未免有些过分。一方面,德国有制裁侵犯知识产权的措施,另一方面,技术转让为德国企业带来新的商业契机,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国企业感兴趣并成为商业伙伴。不过,“五贤人”中的博芬格对此有不同观点。他认为,放弃遵守共同游戏规则的原则,意味着德国企业进入固若金汤的中国市场时遭遇更高的门槛。此外,没有证据显示,技术转让真的给德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

  报告还对德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直截了当地提出批评。报告指出,政府没有利用良好的经济形势进行改革,而是躺在前人经济成就的基础上睡大觉,德国经济增长将遭遇挫折,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应对英国脱欧产生的后果。

  11月2日,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署名文章“支持贸易自由化,反对保护主义”。文章称,近期,围绕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爱思强在德国国内引发争论,各方意见不一。“我对德国国内日益明显上升的保护主义倾向深表忧虑”。文章阐述事实说:中国对德投资存量占德吸引外资总量的极小部分,仅为0.3%,仅相当于德国对华投资的1/10。“令人不解的是,中国对德投资刚处于起步阶段就遭遇限制,这显然不利于两国经贸和投资合作的健康发展。”“但相较于美国及欧洲在德投资并购,中国无论从数量,还是金额上并不突出。让我们困惑的是,德国内为何对美欧对德投资并购不持任何质疑或忧虑,对中企却要强化审查,并试图从欧盟层面加以限制。”史明德还在文中称,中德两国合作应由两国政府和企业决定,不应夹杂其它政治或第三方干预因素。“德国之声”称,史明德的这一表述暗指此前媒体称“德国政府是收到了美国情报部门的消息才决定叫停并重审爱思强收购案”。

  “德国和中国之间浑浊的空气”,德国《图片报》报道加布里尔访华的随团记者称,加布里尔一行3日在中国西部城市成都遭遇雾霾。“德国和中国之间也有一层雾霾,不仅在经济上,也在政治上。”加布里尔在北京的行程中,还包括同人权人士、维权律师以及异议人士进行会晤。《金融时报》称,加布里尔2日在北京向记者表示,当他与中国商务部长高虎城前一天会面时,双方措辞“都不委婉”。

  不过,路透社3日称,在成都的西博会上,看到东道主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布里尔显示出更加“缓和”的语气。他表示,希望长期蓬勃发展的中德经贸关系能进一步扩大,“事实证明,中国的投资增长对我们有好处”。德国媒体也表示,中国方面也释放缓和信号,保证德国汽车制造商无需担心在中国研发电动车会遭遇阻碍或贸易保护主义。

  “为什么中国对我们如此重要?”北德电视台评论说,德中经贸关系近年来持续扩大,中国是德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德国的汽车制造和机械等行业,依赖中国市场。德国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德国。两国应该消除合作障碍,这对两国经济发展都有利。

责编:李瑞辰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