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德大使在《商报》发表署名文章《新的活力——史明德大使赞赏中德开展G20合作》
9月2日,史明德大使在《商报》发表署名文章《新的活力——史明德大使赞赏中德开展G20合作》,全文如下:
9月初,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将首次在中国杭州举行,举世瞩目,期待许多。延宕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已近8年,但世界经济恢复慢于预期。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挑战不断涌现。
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全球贸易持续低迷,以保护主义、孤立主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英国脱欧给欧洲和世界带来重大冲击,使本已脆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面对挑战,各国都在寻找出路,但主要经济体政策协调不够,财政、货币政策边际效益下降,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世界经济动力转换难以为继。如何重振全球增长,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难题。这正是即将在中国举行的2016年G20峰会的主要议题。
作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的国际经济治理机制,G20成员国人口占全球2/3、国土面积占60%,贸易额占80%、国内生产总值(GDP)占85%。它兼顾不同地域、人口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并采用协商一致的原则,日益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合作和协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泛对话
中国去年底接任G20轮值主席国以来,为了使峰会圆满成功并取得实际成果,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迄今为止,中方举办了4次协调人会议、3次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及副手会以及数十场各类工作组会议,并同工商、青年、妇女、劳动等各界代表广泛对话,致力于推动主要经济体达成新的共识,合力给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为此次峰会议题的设定付出了巨大努力。杭州峰会将“创新增长方式、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确定为四大议题。这是G20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
中国应对危机、解决难题的理念,也同德国的很多想法不谋而合。在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方面,中德两国具有诸多共同立场,双方均主张通过结构性改革、创新和投资等综合施策促进经济增长;都重视实体经济的作用;都认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不能单纯依靠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在以创新促增长方面,我们都期待以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为契机,从技术、制度、经济模式等方面推动创新,制定世界经济创新增长的新蓝图。
就中国而言,创新已经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到2020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将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60%。2015年,在世界上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业中,中国占300余家。中国企业正逐渐走出从事OEM代工生产、鲜有自己的品牌的历史。特别是信息网络领域的科技商业创新,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和亮点之一。
比如今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8万亿美元,并到2018年保持年均增长20%以上,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方式已经在德国落地;在亚马逊网站讨论用无人机运输货物之前,中国公司顺丰快递就已在试验这一构想;微信作为中国时下最普及的即时通讯平台,在脸书、WhatsApp和SnapChat之前就开发出诸多广受世界欢迎的新功能。
合作典范
就德国而言,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制造业强国和“工业4.0”的倡导者,对维护欧元区经济稳定功不可没。在传统的经贸和投资领域,中德经济的互补互利早已成为世界经济合作的典范;在创新领域,中德也已经开启了合作的大门。
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德期间双方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致力于通过改革与创新促进增长,提升两国竞争力。去年德国教研部制定首个“中国战略”,旨在推进德中在科研和创新领域多样化合作。
新的合作模式
更具潜力和希望的领域当是“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双方将共同推动新工业革命和业态,实现更高效、更经济、更环保、更个体化的生产方式,创造更高的、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默克尔总理此次出席杭州G20峰会,是她就任总理后的第十次中国之旅,她是欧洲访华次数最多的领导人,这足以表明中德关系非常密切且充满互信。中方重视并期待着默克尔总理的访问。
中德两国作为2016和2017年的轮值主席国,将负责任地在G20框架内通力合作,协调立场,确保G20机制成功运转,为议题的可持续性,重振世界经济做出贡献。
经济全球化发展至今,各国间的交往和合作不断深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同舟共济,相互帮助,统一认识和行动,才能共克时艰。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相信峰会一定能给人们带来希望,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责编:郭妍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