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移民政策:“大熔炉”会否变成“火药桶”?
海外网7月18日电 据德国之声报道,在德国已经有数万难民找到工作,但大多数人的工作属于低薪行业,同时还有绝大部分的难民处于失业的状态。德国经济研究所负责培训和移民问题的专家盖斯(Wido Geis)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难民成功融入德国社会的第一步。
德国之声:盖斯先生,据联邦劳动局公布的消息,自2015年春季以来,在德国已经有3万难民找到了工作。您认为这是成功的一步吗?
盖斯:这肯定是成功的一步。特别是当人们知道难民融入劳动市场是多么的困难。因为他们和其他移民不一样,他们首先要学习语言。
德国之声: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德国还有13万避难申请获得批准的难民申报失业。迄今的移民潮总的来说给德国劳动市场带来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呢?
盖斯:难民中失业者人数远远超过就业者人数,是因为难民融入劳动市场需要时间。联邦就业市场与职业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从前难民需要15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其他移民的水平。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都知道,有很多低技能的人来到我们这里。而德国经济界在这方面本来就有足够的劳动力。从这一点来看,难民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并不很积极的。
大多数难民从事短工和低薪工作,图片来自德国之声
德国之声:联邦劳动局就业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最近发现,从理论上来说,德国有15万4000个低技能就业岗位可以用来安排难民就业,但为什么这些岗位仍然空缺着呢?
盖斯:一方面是也有本地人在应聘这些岗位。另一方面就像有些工作岗位不适合当地人一样,也有一些工作岗位不适合难民,例如他们居住地区以外的就业岗位。
德国之声:迄今大多数难民从事的都是低薪工作,例如清洁工或者门卫等服务性工作。这些通常是当地人不愿从事的工作。尽管如此还是让他们优先。难民在找工作时有没有遇到官僚主义障碍呢?
盖斯:如果我们指的是那些按照日内瓦公约在德国申请庇护获得批准的难民,对这些人来说就不存在官僚主义障碍,因为他们享有和当地雇员一样的待遇。而申请庇护者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如果他们想谋求一份工作,首先要确认没有当地人来应聘。虽然移民融入法出台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是管理机构,例如移民局和联邦劳动局之间的相互协调还常常很困难——尤其在是否批准难民留在德国问题上。最近2年来到德国的难民中,大多数人仍处于等待避难申请获得审批的阶段,至今难民身份没有被承认。
德国对难民采取开放政策,大量难民涌入德国,资料图
德国之声:德国联邦移民与难民局负责人魏泽(Frank-Jürgen Weise)认为,德国经济界还需要大量外来专业人才。受过良好教育的难民潜力将能够被充分挖掘吗?
盖斯:原则上来说是的。当然难民竞聘相应的职业首先要具备必要的德语水平以及其技能得到认可。很多难民不是德国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不过根据我们所看到的统计数据,最近2年来到德国的叙利亚医生数量大幅增加。
德国之声:很多难民都打短工或者低薪零工。虽然他们可以以此尽快进入劳动市场,但是往往没有长期的稳定前景。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应为难民的良好教育进行投资更有意义?
盖斯:对于年轻的难民来说,让他们在德国接受教育培训是绝对有意义的,更何况我们还有大量空缺的培训位置。问题是要说服他们接受职业培训。这非常不容易。职业培训为期3年,但是对难民来说,一般需要5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能够上职业学校的德语水平。因此很多人会说:我还有家人在家乡,必须给他们寄钱回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尽快找到工作。另外一点就是很多难民的原籍国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职业培训,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在这方面需要进行大量的说服动员工作。在低技能领域,我们有足够的劳动力。不过打零工也有助于难民进入劳动市场。难民可以以此了解德国劳动市场的结构,与其他人建立接触,同时也能学习语言。
前来德国的难民专业人才不多,图片来自环球网
责编:郭文锦、郭妍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