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难民危机不能“选择性失忆”
愈演愈烈的叙利亚难民危机,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近来,联合国难民署还专门为难民问题召开特别会议,呼吁加强国际团结。令人不解的是,一些外国媒体一方面置其他国家在难民问题上的贡献于不顾;另一方面却在涉及本国政府责任等问题上语焉不详,不免有“选择性失忆”之嫌。
失忆之一:对难民危机的根源讳疾忌医。
如果处理一个发炎流脓的伤口,只是用纱布去止血,却不给它消炎缝合,那么用再多的纱布也无济于事。解决难民问题亦然。叙利亚内战导致1200万叙利亚民众背井离乡,这是叙利亚难民潮的真正源头。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再不正视难民危机的根源,及早调整政策,平息战火,帮助叙利亚战后重建和发展,那只会导致新难民源源不断地产生,更多无辜的人会付出血泪甚至生命的代价,让悲剧不断重演。
失忆之二:对自身在难民救助上的举步维艰不敢正视。
欧盟内部关于接收难民的争执、推诿一直不绝于耳,去年达成的16万难民安置配额尚未落实,刚刚与土耳其达成的“一换一”协议也招致部分成员国抵制和反对。美国一方面称“欧洲会有能力应对这个问题”;一方面隔岸观火,其今年计划接收的海外难民中仅1万名来自叙利亚,与1200万叙利亚难民以及更大数字的流离失所者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失忆之三:对难民的需求充耳不闻。
部分国家称难民应由各国分摊安置,似乎觉得把难民往其他国家分送出去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难民在寻找出路的时候,不仅仅是找一个栖身之所,还要考虑家庭团聚、地理远近、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种种因素。简单机械地搞“一刀切”,把难民家庭分崩离析地送到异国他乡,不但无法满足难民的需求,反而可能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失忆之四:对其他国家的贡献置若罔闻。
在扶危济困中,把捐了多少钱作为衡量贡献的唯一标准未免过于片面。金钱从来不是解决危机的“万能药”。联合国难民署每年用于难民保护和救助的经费高达数十亿美元,仍无法满足源源不断产生的新难民的需求,就证明了这一点。在难民问题上,中国一直呼吁要标本兼治,不仅向叙利亚等中东地区国家提供了多笔援助,而且还更具建设性地积极参与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进程,推动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相向而行。这些付出的价值与意义,并非用金钱所能简单衡量。
联合国难民署在难民问题上的口号是“国际团结、责任共担”。其要义是:国有大小、能力有强弱,大家应加强团结、互相配合,各尽其力、取长补短,为解决难民问题做出各自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才是应对难民危机的正确态度。反观某些国家,在自身需承担的责任上假装“失忆”,却一味指责他国,这样只会破坏团结,无助于难民危机的解决。(郭季思)
责编: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