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2 18:24:00|來源:海外網|字號:
德國“哈茨四號(Hartz IV)”福利改革方案已經實施十年。
“哈茨四號”福利改革方案已經實施十年,其結果有得有失。有人稱贊它帶來了高就業率,另一些人則指責它是一部“制造貧窮”的法律。甚至連德語詞典裡也留下了“哈茨”的印記。
"作為委員會主席,我不得不賠上我的名字",彼得·哈茨(Peter Hartz)在最近幾天接受的大量採訪中干脆地說道,語氣裡絲毫沒有光榮自豪的感覺。現年73歲的他曾擔任一個委員會的主席。正是這個委員會在千禧年之初主導了德國社會福利制度的巨變。施羅德總理領導的紅綠政府所通過的一系列"哈茨法案"徹底改變了德國,並使國家分裂至今。
"盡管付出了痛苦的代價"人們事后還是可以這樣說,"這項政策是成功的",彼得·哈茨在《法蘭克福匯報》上謹慎地作出了這樣的總結性評論。該項政策的貢獻在於:失業率顯著下降,"德國的青年失業率為歐洲最低"。
事實上,施羅德的"2010議程"(Agenda 2010)以及他的就業市場改革計劃和哈茨法案在國際上都被視為實現"德國就業奇跡"的重要原因。而硬幣的另一面是,對於這些法案的憤怒主要體現在國內,此前是這樣,如今也同樣如此。這項改革引發街頭抗爭,讓一大堆律師忙個不停,最近還被德累斯頓的反伊斯蘭運動"PEGIDA"成員挂在嘴邊。
在野的左翼黨將取消"哈茨四號方案"視為最重要的政治目標,慈善組織持續抗議,而在施羅德自家的社民黨也在現任黨主席加布裡爾的領導下忙著清除這項改革在本黨選民中造成的形象損傷。
![]() |
德國 福利改革 哈茨四號 社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