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2 18:24:00|來源:海外網|字號:
墜入社會最低層
哈茨法案經過多次修改,但其反社福利的基本元素卻始終得以保留,科隆的社會科學家克利斯朵夫·布特維格(Christof Butterwegge)如此表示。他也是該項改革最為激烈的批評者之一。因為反對哈茨法案,布特維格憤而退出社民黨,並將該法稱為"從社會福利保險國家到施舍國家的過渡。"
尤其是系列法案中的第四個"哈茨四號"(Harz IV),是許多當事人的"眼中釘"。按照該項法案,所有具備勞動能力者在長期失業的情況下隻能得到數額統一的國家補助。目前這一補助的數額是391歐元。他們的孩子得到的補助更少,而且根據年齡有所不同。此外,政府會為他們支付房租和暖氣費。目前德國大約600萬成年人和兒童處於這一狀況下。恰恰是社民黨籍的施羅德總理在2003年開始推動的這項法案讓許多長期失業者跌入了社會最低層。在施羅德改革之前,一名專業工人還能從政府那裡得到根據其最后工資水平制定的、數目不菲的政府失業補助。而如今,他所能得到的待遇與從未工作過一天的人沒有區別。
"刑法元素"
更加糟糕的是,"哈茨四號"失業金領取者被許多人視為不願意工作的"懶人"。動詞"hartzen"甚至被納入了著名的杜登德語詞典。其引申含義是:"不願意強迫自己做任何工作"。這其中有不少社會偏見的成分,施羅德總理也在其中扮演了一定角色。他曾說德國人"沒有懶惰的權利",暗示許多長期失業者躺在社會福利上過日子太舒服了。施羅德喊出了這樣的口號:"提出要求,給予支持":轉業培訓、進修、幫助失業者適應就業市場以及必要情況下的懲罰措施。從那以后,誰要是拒絕接受就業支持,原本就 隻夠糊口的失業補貼還要遭到削減。這並非空洞的威脅:2013年相關機構做出了超過100萬份處罰決定,平均削減每月補貼超過100歐元。《南德意志報》知名記者普朗特爾(Heribert Prantl)發表社論稱,這是"刑法元素被引入了社會福利法"。
就業率創造歷史新高
德國聯邦勞動局局長維澤(Frank-J?rgen Weise)卻看到了"哈茨四號"成功的一面:2005年德國 失業人口一度高達530萬,而現在不到300萬:"這確實非常可觀"。就業率也在2014年達到了歷史新高。社會科學家布特維格則依然對此持批評態度:"即便'哈茨四號'在失業率降低中起到部分作用,但國家,特別是社會弱勢階層為此付出的代價卻實在太高",他在左翼報紙《新德國》上如此寫道。
![]() | ![]() |
德國 福利改革 哈茨四號 社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