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1 09:18:00|來源:新京報|字號:
蔡洪平:李克強總理提出改革紅利,是指政府推進如政企分開、政府簡政放權、國企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之后,提高了企業的積極性,確立了市場經濟地位,這是改革紅利。那麼,沒有進行改革時,也有非改革紅利,使得創業者也有機會。
中國的電子商務之所以發展如此迅猛,正是由於中國的零售體系沒有改革,給了這些公司極好的機會。中國出現了阿裡巴巴、京東等大型電子商務公司。
中國的零售體系,從生產、流通、批發到零售,中間環節太長,最終都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導致物價貴。目前,在互聯網的沖擊下,電子商務就有機會減少這些流通環節,降低價格,迎來發展的重大機遇。
同時,還有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也是得益於國家沒有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銀行存貸息差空間太大,給了互聯網金融機會。上述創新都是得益於中國特有的“非改革紅利”。
改革紅利釋放,互聯網機會減少
新京報:你說互聯網的高潮已經結束,是否意味著目前“非改革紅利”快享受完了?
蔡洪平:還沒有。目前,非改革紅利剛開始,中國越不改革,非改革紅利越大。不改革為互聯網帶來特有的機會,因為互聯網可以沖破非改革壁壘,挖掘非改革紅利。
新京報:那麼,改革紅利是否有利於互聯網發展呢?
蔡洪平:改革紅利釋放出來后,互聯網企業的機會就少了。
新京報:那麼互聯網企業的生存空間是不是小一些?
蔡洪平:我認為電子商務企業的空間會減少,不過互聯網的空間不小,未來可以向智能化進軍。
新京報:過去15年間,互聯網解決了人類的溝通、消費、流通、金融,那麼,下一步互聯網該如何發展?
蔡洪平:互聯網下一步向生產力進軍,要集合所有資源向工業4.0進軍。
中國尚無“4.0”企業
新京報:中國有哪些真正符合4.0工業革命的創新企業?
蔡洪平:互聯網方面,阿裡巴巴、騰訊等發展非常好﹔技術企業方面,華為、小米(滾動資訊)、國有航空工業等發展很好,但是,真正成型的智能化生產化的企業還沒有真正出現。
新京報:你之前也跟馬雲聊過這個問題,阿裡巴巴的上市創造了IPO紀錄,但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依然是蘋果。
蔡洪平:今天的市值最大的公司不是互聯網公司,而是高端制造業公司。未來中國一定會出現超越阿裡巴巴的制造業公司。比如,現在小米發展很快。
新京報:中國的制造業企業如何升級到4.0?
蔡洪平:中國正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工業4.0升級,但是,革命性的升級尚未開始。目前,在研發上正加大投入,不過,還沒有形成氣候。
新京報:西方國家完成工業化革命花了近100年時間,而中國隻用了30多年,這算不算“后發優勢”?在工業4.0時代,中國如何搶先或者與德國等發達國家同步發展工業4.0呢?
蔡洪平:事實上,中國沒有“后發優勢”。我們的工業化是拷貝過來的,中國的土壤不具備“后發優勢”,隻有“后引進優勢”。中國的市場比較大,推銷能力比較強,卻沒有研發上的優勢。在發達國家開動火車的時候,我們不要掉鏈子,能夠挂上去跟著跑起來。
![]() | ![]() |
蔡洪平 雷軍 任正非 德意志銀行 銀行存貸 京報 互聯網企業 非改革紅利 私募基金 后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