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柏林4月27日电 (记者 马秀秀)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26日表示,近年来,德国各界关于经济安全和对华依赖的担心增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理性正确看待竞争。中德、中欧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对方的共赢之路。
当日,吴恳在应邀与德国工业联合会“青年领袖项目”代表进行线上交流时作以上表述。
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吴恳指出,中德关系在过去50年里超越了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成为中欧关系中最为活跃和最富活力的一组双边关系。两国贸易额由建交之初全年不到3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2400多亿欧元,德国不仅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连续六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吴恳表示,中德建交的50年,是中国快速发展的50年;中国的快速发展也给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提供了市场机遇,通过贸易和投资获得了可观的商业收益。
然而,近年来,德国各界关于经济安全和对华依赖的担心增多,有些人士甚至还将对华经济关系上升到“制度竞争”层面。吴恳称,这给双方交往与合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中德、中欧关系的底色是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不应成为阻碍双方未来合作的绊脚石。”吴恳指出,“相互尊重、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是过去50年中德成功合作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国与国交往正如人与人相处,要超越分歧和差异,凝聚合作共识,就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彼此的选择和关切。
吴恳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确保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的重要推动力。竞争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理性正确看待。中德、中欧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对方的共赢之路。
吴恳指出,中德密切的经济联系是经济全球化的缩影,双方产业链由“互补”到“互融”,这是市场规律和商业决策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果说存在经济依赖,那么这种依赖不会是单行道,德国企业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中国企业同样也需要同欧洲和德国的合作。违反经济规律的产业链转移和人为脱钩,既不明智也不现实,不符合中德两国任何一方的利益,更不会带来安全和繁荣。
“中德作为亚欧大陆两端最大经济体深化互利合作,既能实现自身发展,也将为全球经济注入信心和动力。”吴恳表示,中德合作在疫情下展现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是两国经济高度互补、利益深度交融的生动写照。
他强调,虽然疫情给双方人员往来造成不便,但困难只是暂时的。中国绝不会像某些西方媒体所言要自我隔绝,中国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关上。中德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巨大合作潜力,经济界应把握机遇,继续做大务实合作的蛋糕。
责编:扈嘉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