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欢迎文化”还能坚持多久?

2018-03-22 13:25:01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社柏林3月21日电 (郭泰 彭大伟)“欢迎难民”——2015年那场难民危机爆发之初,德国人曾高举这这一标语在火车站迎接抵达的新难民。

时隔短短三年,人们却看到一方面德国新上任的内政部长公开放话“伊斯兰不属于德国”,另一方面德国境内对难民营和清真寺的袭击案件层出不穷,而专门为穷人发放食物的埃森“餐桌”组织近来宣布只为本国人服务,同样引发轩然大波。

德国人引以为傲的“欢迎文化”是否已经捉襟见肘?作为难民危机的后续,德国又能否完成移民融入和对抗排外主义的双重考验?中新社记者近日走访了在德难民和有关专家,试图一探究竟。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德国首都柏林一处难民收容所内,几名儿童在志愿者带领下做益智游戏。 彭大伟 摄

新任部长“组合拳” 在德难民“很受伤”

“在德国这样一个标榜人权和民主的国家,竟然会有政府官员堂而皇之地说出这种极端言论,太不可思议了。”来自叙利亚的难民萨米尔·法赫德向记者表达了对内政部长泽霍费尔言论的不满。

今年28岁的法赫德来自叙利亚,2015年12月为躲避战乱来到德国。目前生活在柏林克罗伊茨贝格区的法赫德虽已拿到难民身份,但德国政府日渐收紧的难民政策让他对未来重新产生了迷茫。

泽霍费尔此前在采访中宣称,伊斯兰不属于德国,德国以基督教为标志。面对内阁成员和反对党人士的指责,泽霍费尔仍然坚守其立场,并多次强调无论从宗教还是文化上,“伊斯兰属于德国”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从技术层面上看,德新政府推出了包括设定新难民上限、加快遣返和延长边境管控等一整套“组合拳”,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官方对待难民的态度日趋保守。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2015年9月,布达佩斯街头,难民手持默克尔照片徒步前往匈奥边境。

民意两极分化持续 欢迎文化遇挑战

说到来德国的两年经历,法赫德明显感受到,一开始来到德国受到“欢迎文化”的礼遇如今早已变为了“敬而远之”。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现在坐在公交车上,当地人看到我的肤色和长相一般不会主动跟我坐在一起。”法赫德摇头说道。

德国《世界报》3月19日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有76%的德国人同意泽霍费尔的表态,即“伊斯兰不属于德国”。只有20%的德国人不认同这种说法,而4%的德国人认为“这不重要”。这一结果让反种族歧视的人士感到震惊。

在致力于消除种族歧视的柏林民间组织“克罗伊茨贝格对抗反犹主义行动”负责人艾詹·德米雷尔看来,上述民调结果揭示了德国的极右翼势力在难民危机的大背景下已经发展得极为壮大,足以让生活在德国社会的外来移民感到担忧和恐惧。

去年九月举行的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中,被认为是极右翼势力代言人的德国选择党获得了近13%的选票,成功进入联邦议院并成为第一大反对党,该选举结果也被视作极右翼情绪在德国社会蔓延的信号。

多元社会多重考验 新政府任重道远

作为排外主义的另一重要表现,去年十二月发生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的焚烧以色列国旗事件让反犹主义重新回到德国人的视野之中。

柏林洪堡大学融合与移民实证研究中心主任阿诺尔德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虽然德国政府社会近年来做了许多工作,但德国反犹主义的威胁依然存在。

德国《时代周报》今年曾刊登一篇题为《反犹主义在德国究竟有多么兴盛》的报道。其中指出,目前在德国存在一种担忧,即涌入德国的穆斯林会带来新形式的反犹主义。而德国传统的反犹主义一直都在,且通过极右翼势力得到广泛传播。

对此,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在焚烧以色列国旗事件后警告称,德国尚未完全战胜反犹主义。他提醒,德国不应给反犹主义提供容身之所。

阿诺尔德则认为,新一届联邦政府需要在未来投入更多的资源让全社会意识到反犹主义是一个全社会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他强调,德国要想彻底消灭反犹主义生存的土壤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观察人士称,新一届政府的选择将决定德国是否成功应对排外主义的冲击。预计刚刚组建完成的德国新政府将会在接下来四年中给出答案。

责编:李瑞辰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