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谈“丝绸之路”:从德国跑到中国

2016-11-10 14:03:01来源:中国网 字号:

外国人谈“丝绸之路”:从德国跑到中国

凯整理好运动装备,准备出门锻炼。在他家里的墙上,挂着一个写有“福”字的艺术品。

中国网11月10日讯(记者 田思悦)德国汉堡和中国上海是一对友好城市。它们分别位于欧洲和亚洲,相隔超过一万公里。借助飞机等交通工具,官员和商人、游客和留学生们频繁地奔波于两个城市之间。但德国人凯•马尔库斯•查恩有一个不一样的计划:他要跑步来中国。凯把这个计划叫做“‘丝绸之路’长跑”,他希望此举能像“丝绸之路”一样,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日前,他接受了中国网的采访,畅谈了自己的长跑计划和对中国文化的看法。

中国网:您是什么时候想到要进行“‘丝绸之路’长跑”的?对您来说“丝绸之路”有怎样的意义?

凯•马尔库斯•查恩:我很早就想为中德文化交流做点事情,但跑步到中国这个想法是在2015年产生的。2016年我把这个想法具体化,在七月份正式公布。

通过课堂、书籍和电影,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丝绸之路”这个历史概念了。今天, 这个概念的含义可能有所改变,但探险精神、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内涵仍然延续下来,仍然散发着无尽的魅力。

正是因此,我的项目以“丝绸之路”命名。我在汉堡生活,所以项目以汉堡为起点,终点是汉堡的友好城市——上海。中途我将经过波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全程12000公里,要跑1800多万步。我希望通过这个行动,构建文化的桥梁,消除误解和偏见,也希望借此激发年轻人的坚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网:项目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如何?都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准备工作已经推进了很多。不过,我们每天遇到的问题,都比想到的办法多。整个项目最大的困难不是跑步本身,而是前期工作。是如何说服别人相信我,并支持我的项目。节省开支也是很困难的事儿。我们只有六个月的时间去准备,这其实非常紧张。因为涉及的内容太多了:要完成体能训练,要拉赞助和做宣传,还要和途经的各个国家进行沟通……我当然也希望准备期能长一些、工作能做得更充分一些,但又害怕成本太高导致项目无法进行。机会只有一次,因此我的专注、坚定原则和自我激励极为重要,这是推进项目的关键所在。

中国网:您说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是因为受到了几个人的影响,能具体谈谈他们是如何影响您的吗?

小时候,我的爷爷奶奶非常重视对我的教育。他们要求我对其它的文化和人群保持开放的心态。德国有一套很著名的儿童启蒙丛书叫《什么是什么》,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其中第109卷——《古老的中国》。除了来中国旅行,这是我最早的有关中国的经历。后来我上了小学,对当时的总理施密特印象很深。他很早就注意到中国和欧洲是不同的,但这不意味着不好。他教会我一个道理:我们不一定要完全认同他人,但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我还有些朋友,他们给我讲述他们眼里的中国,让我觉得好像身临其境一样。正是因为这些人,我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

中国网:您在项目的主页上写道:“您的家乡巴伐利亚州和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您能举几个例子吗?

首先是在对家庭的认知上。在这两个地方,人们都非常看重家庭,比如:儿子在家庭里的地位,大家庭共同生活等等。其次,我们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和认同,比如我几乎不会说自己是德国人,一般都说自己是巴伐利亚人。

语言上也有相似的地方,我觉得这非常有趣。中国词“多少”和巴伐利亚方言“你看”(Do schau)几乎是一样的。有时候,我明明在说巴伐利亚方言,中国朋友却觉得我好像讲了中文。

我的名字叫做“凯”,这个名字在巴伐利亚并不常见,我也不知道我父母为什么会给我取这样一个名字。但中国人也常常用“凯”来给孩子取名,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分。

中国网:因为工作的关系,您来中国已经很多次了。您第一次来是什么时候?您怎么评价这些年来中国的变化?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我还没参加工作。中国的发展速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我认为,中国的变化大多数是积极的。唯一一点让我觉得不太好的地方是中国的老年人有点跟不上这种节奏。我们不应当忽略我们的父辈。他们也应该能够参与到进步和发展当中来。

中国的国际化趋势很明显,我看到越来越多的英文标识、自行车道、电动汽车……可是,和许多国家一样,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我会怀念那些传统的东西。德国很早就开始保护历史建筑了。谢天谢地,中国近些年也终于开始了这项工作!当然了,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人们去做。否则,让我心驰神往的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可能会烟消云散。

中国网:在“‘丝绸之路’长跑”项目中,您将用到很多中国产品。哪些中国产品在德国很受欢迎?

我虽然不想给谁打广告,但我不得不说,德国人喜欢的很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只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中国制造”往往披上了欧美品牌的外衣。除此之外,“华为”等中国本土品牌也越来越出名。我在德国的朋友当中,就有很多人用华为的手环或者手机。海信、海尔也做得不错。我自己则很喜欢微信,这也是中国制造。我觉得微信更便捷、更有趣。现在,不少西方企业开始从亚洲吸收创意和灵感,中国的创新能力也逐渐增强了。信任是需要时间来累积的。我有时会觉得,媒体报道不尽客观。

中国网:您在北京的记者发布会上提到,中国有很多好的传统和文化,比如中医。您是如何看待中医的?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只相信西医,我觉得这太可惜了。古老的传统中医非常棒!我很喜欢中医。我想,中医和西医的结合要比单一的一个方向好得多。欧洲人慢慢地要回归“有机”、传统医药和特殊疗法。我这个项目的专属医生魏克乐教授就曾经在中国研习过中医。他是一流的德国医生,但他非常了解中西医结合的疗法。通常,除了西医的疗法以外,我还会接受针灸等中医疗法。我的肩膀曾经受过伤,按照西医疗法是一定要手术治疗的,但我在广州接受了中医治疗,没做手术也完全康复了。

中国网:关注您这个项目的是中国人多些,还是德国人多些?符合您的预期吗?

目前来看,更多的关注来自德国媒体。我虽然有点沮丧,但也觉得这是正常的。我来自德国,无论我多么喜欢中国,我和德国的联系还是更加密切。但我始终期待,能在中国得到更多的支持。

我既不是超级明星,也不是百万富翁。要获得关注,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做更琐碎的工作。也许,我能找到很大的赞助商,有一个很棒的宣传团队,那是理想的状态。但如果情况并不那么顺利,我也会坚持我的计划。“‘丝绸之路’长跑”要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为了实现梦想,为了完成目标,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学会取舍。

责编:李瑞辰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