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9 17:17:21|来源:新华网|字号:
“墨脱公路通车使处于封闭状态的墨脱人解放了双脚,也解放了思想,如今的墨脱越来越开放。”来自西藏墨脱县的门巴族全国人大代表白玛曲珍,欣喜地对记者说起墨脱的变化。
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正式通车,“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成为历史。白玛曲珍说,去年自己带着墨脱“乡乡通公路”的心愿来到北京参加两会,一年过去了,墨脱县下辖7个乡的公路建设稳步推进,许多偏远村庄也通了砂石土路,目前仅剩2个乡未通公路。
“从前墨脱的孩子上学,病人求医,基本上靠步行,很多人一辈子守着几分农田为生。”梳着整齐马尾辫的白玛曲珍年龄不大,已是墨脱县德兴乡巴登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她告诉记者,现在墨脱人走出大山不再是难事,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心里有了对比,思想也悄然转变。
“通车前,受交通条件限制,许多村民没有‘走出去’的意识,甚至认为眼前的一切就是全部的世界。”白玛曲珍告诉记者,去年开始,村里不少想跑运输的小伙子都在埋头考驾照,外出当建筑工人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德兴乡的门巴族手工编织品材料取自深山藤竹,历来深受藏族群众及广大游客喜爱。白玛曲珍说,从前村民们身怀技艺却不懂寻找市场,如今在更加开放的生产生活环境中,许多人萌生了经商的意识。
“去年开始,在村民们的要求下,乡里开始统一收购手工编织品并当场变现,再统一运往县城以及西藏其他地区销售,产品很紧俏,供不应求。”她说,村里有23户、156人,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通车前的4000多元达到去年的6000多元,除了政策性收入,几乎全部来自门巴编织品的销售和外出务工所得。
不仅如此,等待着改善墨脱人居住条件的木板、水泥等建筑用材也顺利地入了村,世代居住在老旧木屋里的人们正与昔日相伴的“陋室”告别。
“从前村民们传承保护门巴族文化的意识不强,比如身上穿的门巴服饰,觉得习以为常,却没想到在外人眼里竟当成宝贝。”白玛曲珍笑着说,“去年一些村民开始自种棉花,说传统门巴服饰要用棉花织才原汁原味。我觉得,尊重传统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村民的转变让我欣喜。”
巴登则村只是墨脱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墨脱县去年生产总值达4亿多元,同比增长超过3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多元,同比增长超过两成,远高于西藏平均水平。
“今年我的建议是进一步完善边民补贴政策,为老百姓争取更多的实惠。”白玛曲珍说,“虽然墨脱离北京很遥远,但是来自中央政府的关怀,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得到。”
白玛,曲珍,传承保护,村民,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