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0 14:47:18|来源:中国新闻网|字号:
“文化交流就是要让住在国了解真实的中国,”全德华人社团联合会常务主席、德中文化交流会会长张彧表示,只有相互了解并理解时,生活在两种文明下的人才能真正融合一处。
日前,由德中文化交流会等主办的“柏林——北京友好新丝路老爷车拉力赛”顺利抵京,完成了15000余公里的全部赛程。作为此次活动的发起人,张彧也带着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与德国柏林市市长克劳斯·沃维莱特的问候来到现场,并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
“汽车起源于德国,而在德国,老爷车的收藏更是一种汽车文化,有着极深厚的历史积淀。”张彧介绍说,把德国民众的兴趣点介绍到中国,再让车手把沿路的真实体会带回去,这种身体力行的体验对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十分有利。
1992年赴德留学的张彧,已在德国生活了20余年。从2005年起,张彧就产生了从事文化交流事业的想法。她告诉记者,由于部分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准确客观,以致当地民众难以了解到真实的中国,而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就是重要的突破点。
“日耳曼民族是一个保守严谨的民族,对移民族群的迁入需要一定的接纳期,因此华人应该主动融入当地,首先让对方了解并理解华人的传统与文化。”
张彧坦言,文化是两种不同文明间达成共识、易获理解的沟通切入点,在两国交流中起桥梁基础性作用,既规避了政治经济等敏感话题,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可谓精神的安全地带。
2005年底,张彧组织了一次德中春节联欢晚会,邀请德国政界和华人圈中精英,还把两国迎新的不同节目搬上舞台,一时间好评如潮。“一台晚会足以看出德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好奇。”
2006年,中国导演刘杰携《马背上的法庭》进入德国柏林环球电影节,但面临宣传费告罄的尴尬处境,张彧主动赞助了这部电影在德国的宣传。她说,“赞助电影并非为盈利考虑,因为文艺片的回报本就不高,但它却可以让德国民众多一次了解中国新形象的机会,也借此带动更多华人参与中德文化交流事业。”
张彧于2008年在柏林成立了德中文化交流会,作为公益组织,她在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中定下了“覆盖面广且有新意”的原则,她为此解释说,想要别人关注你,就得让人眼前一亮。
如今,德中文化交流会中的德国当地人已远远超过了华人,更多当地民众也从对中国的好奇转为了喜爱。
2014年4月,张彧组织了名为《八种可能路径:艺术在北京》(简称《路径》)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呈现了23位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她表示,《路径》就是要打破德国社会对华人以及中国的固有观念,为他们提供多种角度以了解中国艺术的多样性,呈现一个多元而丰富的中国。
目前在德国的华人约为10万,是当地的少数族群,张彧认为华人在融入主流社会方面还有很多潜力需要深挖。“在这个保守传统的西方文明国家中,华人还应敞开胸怀,多重视沟通与交流,只有让当地社会接近并接纳华人,融入才有更广的天地。”(陶煌蟒)
文化交流 真实 中国 专访 事业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