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5 07:25:00|來源:新華網|字號:
APEC之后,"APEC藍"悄然離開,取而代之的是霧霾再次洶涌來襲。中國環境保護部通報稱,未來幾天京津冀可能連續出現空氣重污染。在同霧霾的反復較量中,我們似乎隻能“盡人事,聽天命,等風來”。近日,北京研究6條城市風道吹霧霾成為公眾熱議的焦點,面對"十面霾伏"打一次反擊戰成為大家的共同期待。其實,歷史上遭遇霧霾侵襲的不隻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都曾經歷過空氣污染的切膚之痛,雖然成因不同,但對於我國"抗霾""破霾"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德國歷時半世紀清潔空氣
從19世紀的工業化過程開始,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德國持續了100多年幾乎不加任何控制措施的廢氣排放過程。即便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也沒有引起德國的重視,因為當時的德國正處於戰后恢復時期,發展經濟才是第一要務。1962年魯爾區霧霾事件導致150多人死亡,人們這才如夢初醒:天空必須變藍。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於1964年出台了德國第一部地區污染防治法,設定了空氣污染濃度的最高限值。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曾面臨相對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尤其是以煤鐵重工業著稱的魯爾區。經過數十年持之以恆的治理,德國已經基本解決這一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德國採取了不少成功的措施,同時也有值得吸取的經驗教訓。
分階段有重點持續推進
人們對環保的認識總是與不同時期的歷史條件密不可分,德國的空氣污染治理也不例外。從19世紀的工業化過程開始,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德國持續了100多年幾乎不加任何控制措施的廢氣排放過程。即便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也沒有引起德國的重視,因為當時的德國正處於戰后恢復時期,發展經濟才是第一要務。
1961年,德國政治家維利·勃蘭特首先提出“魯爾區的天空必須重新變藍!”的選舉口號。而真正引起人們重視的,是1962年導致150多人死亡的魯爾區霧霾事件。據稱當時部分地區的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高達5000微克每立方米,不少人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痛定思痛,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於1964年出台了德國第一部地區污染防治法,設定了空氣污染濃度的最高限值。1971年,空氣污染治理首次納入聯邦德國的政府環保計劃。1974年,德國第一部聯邦污染防治法正式生效,二氧化硫、硫化氫和二氧化氮都開始執行更為嚴格的污染限值。
幾十年來,德國政府不斷制定和完善治理空氣污染的環保法規,歐盟的法規,如涵蓋9種污染物環境標准的《歐洲空氣質量和清潔空氣歐盟委員會指令(2008/50/EC)》也對德國有很大影響。而德國重點控制的空氣污染物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20世紀60年代主要是煙塵和粗塵,目標是魯爾區的藍天﹔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成為主要控制對象,原因是影響歐洲的酸雨問題﹔從90年代中期開始才逐漸重視臭氧﹔近年來又新增了細顆粒物,即備受關注的PM2.5。
建標准設限值實施計劃
今天的德國在空氣污染控制方面主要基於三個策略,即空氣質量標准、限制排放源的排放和建立總的排放限值。這其中首先是建立用於保護和危害防御的空氣質量標准,它的作用通過相應的工具,如清潔空氣計劃、《德國排放控制法案》規定的許可証等來保証。其次是根據現有技術或最佳可用技術對有關排放源提出排放限制要求,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實行特定產品的生產禁令。第三是限制有關污染物質量的國家總排放負荷,即設定所有來源排放的國家上限。
空氣污染必須得考慮所有相關的污染源和污染物,並要從多個方面來應對。德國現在考慮的主要對象包括:燃料質量(如汽油和取暖油的硫含量)和原料(如低溶劑涂料)﹔根據現有技術的單源排放限值(從摩托車到電廠)﹔對於小源(乘用車)的型式試驗,大型工廠和道路工程的審批程序等。此外,由於空氣污染物中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空氣流動從鄰國輸入的,因此對於德國的空氣質量,跨境空氣污染管制政策的設計也具有戰略的重要性。
針對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法規,德國聯邦政府,各州和地方當局共同合作制定了符合各自地方實際情況的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例如“柏林清潔空氣計劃2011—2017”。以細顆粒物PM2.5為例,柏林市詳細研究了其主要來源,結論是城市交通排放約佔29%,柏林的其他來源約佔15%,而來自柏林以外地區的其他來源則約佔56%(其中交通佔9%)。因此,柏林有針對性地採取了諸如設立“環保區”、建設繞行道路、建立城市物流中心、推廣電動車、強制公交安裝微粒過濾器、推進建筑機械和客船加裝顆粒過濾設備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高投入求實效重視科技
回過頭來看,德國治理空氣污染的過程要比人們想象的更為艱巨和復雜,它不僅需要巨額資金的投入,還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在贊嘆魯爾區重現藍天碧水的時候,很少有人會去想過去50年德國為了魯爾區的環保和轉型究竟花了多少錢。僅以針對魯爾區的眾多優惠政策中煤炭價格補貼為例,德國政府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每年給魯爾集團近百億馬克的補貼。其他如關閉污染企業、解決失業問題、治理污水、集中整治土地等也得投入大量資金。例如旨在推動魯爾地區生態和經濟改造的“國際建筑展埃姆舍爾公園”(IBA)計劃,從1991年至2000年的120個更新項目就耗資超過800億歐元。
空氣污染治理的重點是有針對性地減少和避免空氣污染物質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有害影響,因此,治理空氣污染追求實效最重要,必須直接針對污染源本身來限制和採取措施,不能寄希望於轉移污染排放地或片面追求個別地區的大氣污染物濃度數值達標。前者可以回顧過去數十年高污染企業一直在向發展中國家或不發達地區轉移的事實﹔而后者則源自於魯爾區加高煙囪,降低了當地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數值,卻導致半個歐洲下酸雨的惡果。
在不斷推進空氣污染治理的過程中,德國非常重視科技的應用。這一方面表現在德國不斷加強空氣淨化處理等環保產業﹔另一方面也可以從分析研究空氣污染的源頭、應用各種現代化的檢測手段、實時在線監測污染源等舉措得到體現。嚴謹的德國人在執行環保法規方面不打折扣,所以很少有人會想法設法為超標的應報廢汽車造假,以通過年檢繼續使用。而對企業而言,盡可能利用先進技術來使得環保達標也自然成為最好的選擇,因為超標排污交的罰款要大大高於企業自身進行環保治理的費用。除此之外,德國從小開始的環保教育也有重要意義。每個人都來關心身邊的環保問題,肆意排污的行為就沒有生存的土壤。
APEC 霧霾 環保 德國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