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4 00:19: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據德國《鏡報》報道,安樂死通常是被禁止的,因為死亡被視作是剝奪了生的尊嚴——這樣的人生觀當然非常適用於一個到處都追求優化和效率的社會——但是其實,我們至少可以讓生命的尾聲不那麼痛苦。
阿爾伯特·卡姆斯說過,“非常嚴肅的哲學問題其實隻有一個:自殺。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決定——生,是否值得——是哲學的最基本問題。”關於自殺的討論表明:我們離這個哲學問題的答案還很遠。因為藏身在“安樂死”這個溫和措辭之下的真是“自殺”。病人的痛楚和恐懼,家屬的痛苦,自我決定的權利,這些對於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沒人會在這個話題面前覺得輕鬆。但是當我們面對死亡時也許應該嘗試一些當我們面對生活時常常忘記的事情:順從。生命本不由我們掌控,死亡也不由我們掌控。
自殺不僅是個迷,還是個禁忌。我們現在討論醫生是否有權利幫助不能被治愈的病人自殺,如果在另個時代是幾乎不可設想的。自殺從來都是被禁止的。中世紀時期,自殺者的尸體會被拖到街上游街,然后吊起來示眾。
教會和國家都不願意被他們的主體離棄。這是一個權力的問題,關於掌控的問題。
自殺在法國大革命之后不再是一項必須懲罰的罪行,直至今日。但是,即便在法國也不允許為自殺提供贊助或幫助。這作為法律規定其實很奇怪,因為這兩個條款都是為那些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想要自己決定什麼時候死的人的,但是在內容上卻互相矛盾。在德國,為自殺提供贊助或幫助不是違法行為,所以在這個國家安樂死是可行的。
選擇死亡並非贏得解脫
德國模式雖然在法律方面是可行的的,但是在倫理方面仍有爭論。允許通過醫生執行安樂死有可能是通向某種陷阱的開始:安樂死會否變成一種普遍治療手段。
學校再要回答類似“祖母去哪裡了”這樣的問題時,估計必須重新考慮答案了。當老人和久病或者重病的患者面對外在的以及內在的壓力,當他們想將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誰來保護他們呢?事實是,選擇死亡並非贏得自由,而是投降和放棄。醫生和醫藥公司能夠通過外科和美容方式幫助我們忘記年齡。現在我們需要把自己從疼痛和痛苦中解脫出來。效率和優化萬歲!
關於安樂死的討論表明:對單獨個人來說是好的事情,對於集體社會來說可能是不好的。所以,聯邦健康部長戈洛爾說的是對的:應該禁止自殺,同時改善對久病重病患者的政策。
這不由使人想到2005年約翰尼斯·保羅二世的死亡。這位教皇從二月初到四月初向所有人公開了自己的病痛狀態,讓人們看到他的生命是如何走向尾聲的。他以自身的生命歷程為例向人們展示,承受死亡的過程真是生之尊嚴的標志。
德國 安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