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2 13:45: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柏林牆(德語:Berliner Mauer﹔英語:Berlin Wall),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含首都東柏林)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所屬的西柏林之間人員的自由往來。
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裡。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牆,后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柏林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筑。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柏林牆被迫開放。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
建筑目的
柏林牆是德國分裂期間民主德國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筑的邊防系統,以將西柏林與民主德國領土分割開來。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裡。柏林牆開始為鐵蒺藜圍成的路障,后改筑成2米高、頂上拉著帶刺鐵絲網的混凝土牆。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線的觀察塔樓上設置警衛。民主德國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或“強化邊境”,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居民逃往西柏林。
社會影響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主德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東西柏林的道路、鐵道及橋梁在圍牆倒塌后迅速接連在一起。
兩德統一后,雖然柏林圍牆不再存在,但仍有其他無數障礙存在,聯邦德國的資本主義席卷民主德國企業,導致數百萬的民主德國人失業。民主德國人認為聯邦德國人貪得無厭,聯邦德國人覺得民主德國人好吃懶做,此一現象並反映在德東與德西地區之間的社會及經濟現象。
歷史意義
柏林牆的倒塌,給聯邦德國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給民主德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資金,並使民主德國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柏林牆的倒塌,代表了一個統一的德國,作為歐洲經濟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德國的發展可以帶動整個歐洲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
柏林牆的倒塌標志著德國的統一,是東歐劇變的一部分,也推動了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
不能否定柏林圍牆倒塌的正面意義,但更應為二十多年來所付代價作反思。蘇聯集團解體誠是歷史躍進,但若世界思維仍停在“敵消我長”這種戰略利益窠臼中,那麼歷史躍進的意義會被抵消。
1989年11月9日,作為東西兩大陣營對立的主要象征,柏林圍牆被拆毀。
柏林圍牆的建造始於1961年,它的興建與倒塌都標志著近代歷史的重大變化。它的興建意味著二戰之后東西對峙的冷戰時代達到巔峰。蘇聯東歐集團,在20世紀80年代,經歷波蘭“團結工會”運動、捷克斯洛伐克“七七憲章”運動,到柏林牆倒塌的第2年,即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而整個蘇聯也在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體。
因此柏林牆倒塌,乃是歐洲及世界史的裡程碑事件。它淘汰掉歷史發展過程中某些專制封閉的政治形式,讓全球統一進了以自由化、民主化和市場化為主導的新秩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