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2 13:35:10|來源:中國新聞網|字號:
據台灣“中央社”2日報道,今年是柏林牆倒塌25周年,德國政論家紛紛分析過去25年的國家發展和社會變化。就近觀察,可以了解到許多政論家的觀點:統一的德國更有自信,不隻東德地區在學習繁榮經濟的資本主義社會理念,西德地區也領受了一些東德保有的德意志民族傳統氣息。
1989年11月9日晚間,東德政府突然開放東柏林通往西柏林的關卡,阻隔東西柏林近30年的圍牆在一夜間崩塌。急轉發展的情勢推動兩德的統一。
圍牆拆除25年后,統一的德國力圖實現兩德共存共榮,而東德許多地區重建的成果也的確讓世人看到德國人的決心和毅力。不過,從社會各層面來看,25年來東德西德都在調適,朝向共同共榮的目標邁進。
統一后首都柏林的發展可以反映出25年來許多方面的演變。歷經二次大戰的戰火摧殘和冷戰年代的東西分隔,柏林是個傷痕累累的城市。不過,過去20多年的建設掩蓋了許多舊日的傷痕。
布蘭登堡城門周遭在25年前是一片荒蕪的邊境中間地帶,而現在卻是建筑新穎的總理府、國會辦公室、中央政府部會和美、英、法、俄的大使館,還有最豪華的旅館及名店。
不只是柏林,包括萊比錫和德勒斯登等東德城市的繁榮也令不少西德城市羨慕。原本就是東德工業重鎮且人文氣息濃厚的萊比錫,過去10年新進人口有5萬之多。
這裡有重學術研究的大學和BMW大車廠等知名企業的工廠,不少原來居住在德西地區的人也願意到東邊來發展。易北河畔的德勒斯登,地靈人杰,統一之后城市建筑修葺一新,已經成為國際觀光客最心儀的德國城市之一。
其實,德國25歲以下的年輕人,不論在德東或是德西,記憶裡並沒有分隔的德國。德國《明鏡周刊》最近曾針對全德16歲到29歲青年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多數並不曾經歷1989到1990年德國歷史轉折點的年輕人,普遍認為現在東德和西德地區的共同點遠多於差異性。
不過,從政府的經濟數據來看,東德地區的經濟力仍難達到西德地區的水平。雖然德國政府積極整建東德的基礎建設,許多大企業也在東德設廠,中小企業也愈見蓬勃,但東德地區平均生產力仍隻有西德70%的水平,而平均薪資大約也隻有西德地區的七成。
許多經濟學者指出,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其實東德地區在25年內的成效比起中歐地區其他的前社會主義國家,例如近鄰捷克,已經非常可觀,因為德國政府投注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重整東德的基礎建設。
德東地區的建設要趕上西德水平,絕非易事。德國最富裕的兩個邦是南部的巴伐利亞和巴登弗騰堡,德國享譽全球的汽車和電子產業多集中在這兩個南部大邦。因此德國人普遍認為,今日的德國,地區發展的差異不是東德和西德,而是東北和西南。
東德 中央社 明鏡周刊 社會主義國家 大邦 1990年 西柏林 資本主義社會 東柏林 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