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2 13:23:41|來源:新華網|字號:
自上世紀中期以來一些國家向月球和更遙遠的天體發射了大量探測器和飛船,但按設計要求返回地球的航天器為數寥寥。除了項目內容本不包括“回家”任務以外,再入返回技術復雜和風險高等因素都讓設計規劃專家不得不慎之又慎。
歷史上首個完成繞月探測並返回地球的探測器,是1968年9月發射的蘇聯探測器5號。在歷經7天太空飛行后,該探測器的返回艙濺落在印度洋上。但由於其自身控制系統發生故障,返回艙未按預定的“打水漂”般跳躍方式再入大氣層並在預定地點著陸。次年8月發射的蘇聯探測器7號則順利完成探月任務,並以跳躍方式成功回家。在此之前,蘇聯曾向月球發射過30多顆探測器以積累探月經驗,其中折戟沉沙者居多。
歐洲航天局於1991年開始制訂羅塞塔彗星探測計劃,以期將著陸器和返回艙送到繞太陽運行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表面,在實施取樣后讓返回艙飛回地球。但數年后,歐航局認為該計劃涉及的返回技術非常復雜,當時難以實現,最終隻保留著陸探測。已於2004年發射的這顆探測器,預計在今年11月中旬向上述彗星投放著陸器。
為直觀研究彗星到底含有哪些物質,美國航天局於1999年2月將“星塵”號探測器送往維爾德二號彗星。5年后,飛到該彗星身后的“星塵”號伸出一個網球拍子一樣的收集器,捕捉彗尾的噴發物質。又過了2年,該探測器的返回艙飛入地球大氣層,並在降落傘的幫助下平安著陸。
2001年8月,美國發射“起源”號探測器,奔赴距地球150萬公裡的“第一拉格朗日點”運行,以收集太陽風粒子,研究太陽系歷史。3年后滿載考察成果的“起源”號飛回地球大氣層,但關鍵時刻其重力開關裝置發生故障,導致降落傘沒有打開,其返回艙墜地破裂,所收集的樣本受到污染。
2005年11月,日本的“隼鳥”號探測器抵達“絲川”小行星近旁,准備著陸探測。但此后該探測器先后遭遇位置及速度數據錯誤和著陸器丟失,返回時又出現通信中斷、引擎失靈、部分電池失效等一串麻煩。2010年6月,在比原計劃晚了3年后,“隼鳥”的返回艙才幸運地傘降到地面。
按照美航天局已獲批准的計劃,該機構將在2018年把一顆探測器送到一個平均直徑500多米的小行星近旁,在不登陸的情況下從該小行星抓取樣本再返回地球。但美國不少專家認為,該計劃面臨諸多科技挑戰和不確定因素,必須刻苦“練功”才有可能如願。(綜合新華社駐莫斯科記者吳剛、駐巴黎記者張雪飛、駐華盛頓記者林小春、駐東京記者藍建中報道)
返回艙 拉格朗日點 號探測器 繞月 再入 彗星 隼鳥 星塵 探測計劃 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