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德國頻道>>聚焦德國>>華人社團>> 正文

德國華人張彧:文化交流助華人融入主流社會

2014-10-30 14:47:18|來源:中國新聞網|字號:

“文化交流就是要讓住在國了解真實的中國,”全德華人社團聯合會常務主席、德中文化交流會會長張彧表示,隻有相互了解並理解時,生活在兩種文明下的人才能真正融合一處。

日前,由德中文化交流會等主辦的“柏林——北京友好新絲路老爺車拉力賽”順利抵京,完成了15000余公裡的全部賽程。作為此次活動的發起人,張彧也帶著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與德國柏林市市長克勞斯·沃維萊特的問候來到現場,並接受了中新社記者的專訪。

“汽車起源於德國,而在德國,老爺車的收藏更是一種汽車文化,有著極深厚的歷史積澱。”張彧介紹說,把德國民眾的興趣點介紹到中國,再讓車手把沿路的真實體會帶回去,這種身體力行的體驗對兩國民間文化交流十分有利。

1992年赴德留學的張彧,已在德國生活了20余年。從2005年起,張彧就產生了從事文化交流事業的想法。她告訴記者,由於部分德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不准確客觀,以致當地民眾難以了解到真實的中國,而推動兩國的文化交流就是重要的突破點。

“日耳曼民族是一個保守嚴謹的民族,對移民族群的遷入需要一定的接納期,因此華人應該主動融入當地,首先讓對方了解並理解華人的傳統與文化。”

張彧坦言,文化是兩種不同文明間達成共識、易獲理解的溝通切入點,在兩國交流中起橋梁基礎性作用,既規避了政治經濟等敏感話題,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可謂精神的安全地帶。

2005年底,張彧組織了一次德中春節聯歡晚會,邀請德國政界和華人圈中精英,還把兩國迎新的不同節目搬上舞台,一時間好評如潮。“一台晚會足以看出德國民眾對中國文化的好奇。”

2006年,中國導演劉杰攜《馬背上的法庭》進入德國柏林環球電影節,但面臨宣傳費告罄的尷尬處境,張彧主動贊助了這部電影在德國的宣傳。她說,“贊助電影並非為盈利考慮,因為文藝片的回報本就不高,但它卻可以讓德國民眾多一次了解中國新形象的機會,也借此帶動更多華人參與中德文化交流事業。”

張彧於2008年在柏林成立了德中文化交流會,作為公益組織,她在活動的組織與策劃中定下了“覆蓋面廣且有新意”的原則,她為此解釋說,想要別人關注你,就得讓人眼前一亮。

如今,德中文化交流會中的德國當地人已遠遠超過了華人,更多當地民眾也從對中國的好奇轉為了喜愛。

2014年4月,張彧組織了名為《八種可能路徑:藝術在北京》(簡稱《路徑》)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呈現了23位中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她表示,《路徑》就是要打破德國社會對華人以及中國的固有觀念,為他們提供多種角度以了解中國藝術的多樣性,呈現一個多元而豐富的中國。

目前在德國的華人約為10萬,是當地的少數族群,張彧認為華人在融入主流社會方面還有很多潛力需要深挖。“在這個保守傳統的西方文明國家中,華人還應敞開胸懷,多重視溝通與交流,隻有讓當地社會接近並接納華人,融入才有更廣的天地。”(陶煌蟒)

(責編:呂倩)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文化交流 真實 中國 專訪 事業 視野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香港“佔中”者繼續集結與警方對抗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閉月羞花金發女模地鐵走紅引萬人熱追

傳潘粵明董潔已復合搬回愛巢(圖)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